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(chuàng)建賬號
登錄近期,《只有峨眉山》宣布停演,引發(fā)了行業(yè)廣泛關注。這個曾經被寄予厚望的項目,最終因市場反饋不佳而走向暫停,折射出文旅演藝在當下所面臨的一些共性難題。
行業(yè)痛點集中暴露
從《只有峨眉山》的案例可以看到,當前文旅演藝普遍存在幾個結構性問題:
•重資產壓力大,運營風險高:前期投入過高,導致項目難以長期維系。
•客群定位錯配:內容形式與實際到訪游客的需求脫節(jié),缺少精準對位;
•內容藝術性強但缺乏共鳴:敘事抽象,不夠接地氣,游客難以理解或代入。
•票價門檻高,轉化率低:動輒數百元的票價讓大部分游客望而卻步。
這些問題不僅是個別項目的困境,而是行業(yè)在探索“沉浸式演藝”過程中的共性挑戰(zhàn)。
輕量化正在成為行業(yè)解法
面對痛點,行業(yè)正逐漸轉向輕資產、輕量化運營模式。相比依賴龐大場館與巨額投資,這種模式更強調:
•以創(chuàng)意與科技驅動,而非重資產投入;
•以在地文化為核心,強化與游客的情感共鳴;
•以精準客群定位,提升轉化率與復購可能性。
這一轉變并不是停留在概念層面,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實踐項目印證了它的可行性。近年來,行業(yè)中的沉浸式演繹不斷嘗試以輕量化模式結合數字科技,在不同類型的場景中落地,并展現出良好的市場效果與示范意義。
「知道老君山」:輕資產模式下的深度文化演繹
在河南老君山景區(qū),金東數創(chuàng)打造了沉浸展演《知道老君山》,這是全國首個以視聽藝術語言呈現老子思想的舞臺作品。項目運用妙幕投影系統(tǒng)、全息與裸眼3D結合、8K超高清數字互動技術、4D動感影像等多項數字科技,將空間、光影與音樂的效果發(fā)揮到極致,提出“打破第四面墻”的理念,讓演員與觀眾實現深度互動:
•輕資產落地:避免重投資,運營成本可控;
•在地文化共鳴:以道教文化為核心,游客代入感強;
•客群對位:契合年輕人和家庭游客的休閑期待;
•內容創(chuàng)新:通過科技賦能,呈現傳統(tǒng)文化的現代化表達。
該項目不僅在市場表現突出,還成功入選文旅部、發(fā)改委、工信部聯合評定的“第一批全國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培育試點項目”。自落地以來,年綜合收入接近1000萬元,成為老君山新的增長引擎。
「再現 · 大邑商」:數字科技讓歷史“活”起來
在安陽殷墟,金東數創(chuàng)運用AI虛擬角色與多維互動投影打造了沉浸展演《再現 · 大邑商》,以數字復原還原商代盛景。不僅讓觀眾置身其境,還實現了與歷史場景的即時互動。同時,項目還推出了VR全感劇場《巴方伏擊戰(zhàn)》,通過沉浸交互數字演繹再現中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伏擊戰(zhàn),讓觀眾從“旁觀者”變成“親歷者”,顯著提升了互動性與代入感。
•創(chuàng)意表達:把靜態(tài)文物與歷史記載轉化為沉浸式、互動式敘事;
•文化深度:歷史厚重與現代科技交融,讓游客既“看得懂”又“記得住”;
•客群覆蓋:同時滿足研學群體與大眾游客的需求;
•輕資產優(yōu)勢:不依賴大規(guī)模硬件投入,卻能帶來高效體驗。
該項目還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創(chuàng)意與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中心“數字環(huán)境下保護與促進文化多樣性示范案例”,成為國際認可的典型。在實際運營中,項目自上線以來已累計接待觀眾超過18萬人次,其中研學團隊占比近三成,不僅增強了公眾吸引力,也成為研學與旅游融合發(fā)展的重要支撐。
行業(yè)趨勢已然明晰
從《只有峨眉山》的停演,到金東數創(chuàng)在老君山與殷墟的創(chuàng)新實踐,可以看到一個明確趨勢:文旅演藝的未來不在于重資產硬件堆砌,而在于輕量化運營、在地文化挖掘與科技創(chuàng)意結合。這不僅是行業(yè)的轉型方向,也是文旅演藝能否走得更遠、走得更穩(wěn)的關鍵答案。